内涵活动提素质 欢歌笑语庆六一

时间:2014年06月06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内涵活动提素质  欢歌笑语庆六一

弥勒市教育系统开展“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

  六月是歌的海洋,六月是花的沃土,六月是孩子们的季节。5月26日5月30日,全市各小学、幼儿园以提升文明素质为核心,欢庆“六·一”佳节。市委副书记陈英姿,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毕晓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悦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田红梅,市关公委主任杨忠林,市教育局领导、干部职工,部分单位、乡镇领导,以及村委会负责人,出席学校庆祝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欢乐的“六·一”儿童节。

  一、以活动传递文明内涵

  弥阳二小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主题的“华夏经典伴我行”主题系列活动,把“为国教子,立德树人”的核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演出活动共分为《源》(华夏历史起源)、《德》(华夏传统美德)、《承》(传承华夏美德)共三个篇章,节目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同学们精神饱满,用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赢得热烈的掌声,整个校园洋溢着浓郁的诗意氛围,每个孩子在表演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发挥,在参与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成功与喜悦,度过了一个快乐、难忘有意义的儿童节。

  古城小学积极营造活泼向上、倡导文明礼仪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仪的好习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全面提升全校师生的人文素质,开展以“颂文明礼仪、铸中华美德、展魅力校园、促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活动,并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家长积极投身到“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活动中,让学生度过一个快乐、向上的儿童节。

  二、以活动促进生活技能

  租舍明德小学开展了与明德项目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师生在学校池塘捕捉勤工俭学饲养的鱼,午餐一起享受劳动带来的美味,让学生体验到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会有收获的喜悦。

  丫普龙小学以“品味端午、欢庆六一”为主题开展活动。同学们不厌其烦地尝试着包饺子、粽子的乐趣,活动寄托了美好寓意,甜蜜、幸福。孩子们闻着香气飘溢的粽子,吃着自己动手包好的饺子、粽子,感到格外美味,倍感自豪!

  古城、中以则两所小学别具一格开展“我是市场小主人”活动,三十多个各具特色的店铺分路排开,上面摆满学生们自己准备的玩具、书籍、文具和装饰品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稚嫩而热情的叫买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吸引了众多师生加入这庞大的“淘宝”队伍。看着手里满满的收获,同学们个个眉飞色舞,笑逐颜开。“我是市场小主人”活动让孩子们学会合作,学会理财,学会生存。

  市教办幼儿园的老师们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按大、中、小分成三个组别,精心设计了有趣的比赛项目:生活技能大比拼、班级才艺展示、创意时装秀、端午节美食分享。大班同学们用塑料、环保袋、皱纹纸等环保材料制作款式新颖的时装,最小班学生比叠被子、穿衣服、剥花生等。小朋友们在参与中体验合作与交往的快乐,培养独立的生活技能,从而度过一个幸福、快乐、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三、以活动感受社会关爱

  社会各界纷纷奉献出爱心,关爱幼儿成长,为孩子们送去文具、图书及学习用品,社会各界人士送去物品、蛋糕及现金。据统计,弥阳中心校23所小学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资152000余元。5月26日,市公路管理段为巡检司镇宣武小学50名学生送上节日的问候和学习用品。5月27日,市政府到里方明德小学看望慰问学校孤残贫儿,并送上学习用品。 5月28日,市妇联为巡检司镇己白小学送上了100套学习用品。5月30日,市总工会为巡检司镇龙树小学送上200多套文具用品。昆明浙江义乌总商会再一次为大麦地小学全体学生送上书包、文具各170件、篮球20个、跳绳300件,共计人民币11000元。市图书馆为温泉小学选送了300余册优秀少儿课外读物。

  四、以活动展示个人才艺 

  儿童节期间,各学校结合实际,组织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展现师生情意的课本剧,有弘扬主旋律的歌舞,还有尽显师生魅力的 各种才艺展示。如,弥阳二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主题的“华夏经典伴我行”主题系列活动,弥阳一小“春蕾杯”少儿才艺大赛,古城小学“魅力校园,阳光校园情”主题系列展演,教办幼儿园“时装秀”活动,弥阳镇弥东小学举办“多彩弥东,童心飞扬”主题才艺展演,西三中心校“传承民族文化,共建美丽校园”主题才艺展演,竹园中心校“相约中国梦,欢乐在校园”文艺展演,新哨镇新哨小学“描绘五彩锦,追逐中国梦”文艺展演,等等。

  五、以活动增长知识见闻

  古城小学、温泉小学、租舍明德小学、弥阳中心校、江边中心校、巡检司中心校、虹溪中心校、西二中心校、西一中心校开展了儿童节游园活 动。游园活动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增进与老师、家长的情感,同时还能赢得丰厚的奖品。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近38000名学生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六·一”庆祝活动。

   

   

   

   

 

 

 

 

  

   

   

 

(作者:佚名 编辑:成人高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