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鲁甸走过悲恸,大爱永存

时间:2014年08月11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http://www.yunnan.cn  发布时间 2014-08-10 04:35:28  来源:云南网

云南14年来最强震,滇东北40年来最强震

鲁甸“8•03”地震,已夺去617位同胞的生命

有的父母失去了孩子,有的孩子失去了亲人,还有救援人员为救人牺牲……

今天,是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双手合十、点燃蜡烛,默哀、祈福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鲁甸,不哭!

强震之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曲靖市会泽县受灾严重。四川、贵州等邻近省份均不同程度受影响。

截至8月8日15时,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其中:鲁甸县526人、巧家县78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112人失踪(其中:鲁甸县109人、巧家县3人),3143人受伤。

王家垴包告急!小博箐村告急!八宝村告急!越来越多的村寨发出求救信息。

房屋倒塌的一瞬间,龙头山镇八宝村大屏子小组的山沟里,15岁女孩欧仁佳被掩埋。谁来救援?欧仁佳的爸爸一筹莫展。

地震发生之后,王娇和爱人赶紧跑回山脚下的家中,眼前所看到的是家里的4间大房已经全部倒塌,而全村除了近一两年盖起来的新房,其他的土房和砖房已经基本被夷为了平地。

42岁的村民张开银在地震中头部受伤,已无法言语。他的哥哥张开友说,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在山上采摘花椒,突然整个山都抖了起来,路上还出现了一尺宽的裂缝。等他回到家时整个房子都塌了,七十多岁的母亲也被埋在下面。

“我喊了四五声都没有回应,觉得母亲应该是不在了。” 张开友说。

“当时不是抱着那棵花椒树,我早就被震飞了。”19岁女孩唐正雕回忆起那场地震,充满恐惧,“因为它,我还活着”。

当时,唐正雕和20岁的姐姐正在龙头山镇黄泥巴山去摘花椒,突然地动山摇。她在晃动中死死抓住一棵花椒树,山上飞石从其身边滚落。

几秒钟后,寨子里土坯房子全在灰尘中“成平地”。她和姐姐回过神来,想起家中的弟弟,便飞奔回家。

唐正雕告诉记者,回到家里,她们用手刨,二叔用大锤砸开水泥墙,才将12岁的弟弟救出。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唐绍元直言“毫无预兆”,他当时正在扫花椒,刚扫了一堆地震就来了,他赶紧跑到外面的坪上。但母亲和许多邻居却没有跑出来。“我们旁边那家就埋了两个,还有好多人现在都没找到。”

4日清晨,山镇在晨雾中迎来灾后第一缕阳光,通过各种方式进入震中的人员冒着余震,与时间赛跑,救人。

紧急驰援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批示。

乌蒙大地,响彻生命救援令——

在第一时间,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中国地震局等中央部门启动应急预案,派遣救援队伍、调拨救灾物资;

在第一时间,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成都军区、云南省军区、贵州省军区、武警云南总队、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消防总队迅速派出部队官兵全力投入抢险救灾……

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率汪洋副总理、国务委员杨晶飞4日上午飞赴震区,徒步5公里进震中。

在受灾最严重的龙泉村,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实地察看灾情,并始终要求“为生命开路”。

救人,安置,防疫,物资供应……云南省委、省政府紧急动员部署,在受灾最重的龙头山镇,各级指挥机构以人为本,上下联动高效运转,全力以赴科学救灾。

当晚,秦光荣奔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深夜来到鲁甸县人民医院看望伤员:“请大家安心养伤,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渡过难关。”

当晚,瓢泼大雨中,李纪恒在灾区主持召开抗震救灾现场会:“要千方百计救人,只要人在,就有希望。”

山还在摇,地还在颤……

争时间,抢速度,救生命!

一队队解放军和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公安民警,一支支医疗队和专业救援队、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救伤员、抢财产、运物资,帮助群众搭帐篷,巡逻、维持秩序,上演着一场分秒必争的“生死突击”,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山体塌方、桥梁断裂、路基损毁……人民子弟兵,再次与恶劣的天候和地理展开较量。

六支省级应急救援队都选派了昆明各大医院的最强力量,连夜赶赴灾区,医生顾不上休息就开始为伤员进行救治。

一队队解放军和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公安民警,一支支医疗队和专业救援队、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救伤员、抢财产、运物资,帮助群众搭帐篷,巡逻、维持秩序,上演着一场分秒必争的“生死突击”,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一场生命大救援全面展开,掘进、急救、安置、保通、运输,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抢救生命。

争分夺秒

震后50分钟,鲁甸县消防大队两辆消防救援车冒着余震的危险风驰电掣,从县城抵达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小博箐村村民小组,成为第一支抵达震中的救援队。

5时30分,第一名被掩埋的小男孩被成功救出;

6时40分,第一个遇难者遗体被刨出,官兵们眼含泪水,向遗体深深鞠躬。

“救命呀!武警同志,我80岁的老妈被倒塌的瓦房压住了,拜托你们救救她呀……”8月4日凌晨5时,正当云南省应急救援分队、武警云南总队第二支队应急救援中队官兵在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村挨家挨户搜索有生生命时,村民袁华紧急找到带队的中队长邹勇,请求官兵帮助搜救其79岁的老母亲。

凌晨5点,在龙头山镇龙泉村街子社袁华家的废墟上,救援官兵用生命探测仪发现了生命迹象。

为尽快抢救出有生生命,减少次生伤害,经雷达生命探测仪定位后,官兵使用铁锹和铁钎等工具,一锹一锹地展开挖掘。

为尽快把袁华的母亲周朝芝救出,由官兵一个一个地挖掘,累了就换人挖。30分钟后,老人被官兵仔细地挖掘出。

经现场医护人员检测护理,老人脉搏和生命迹象特征微弱,为了让老人能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官兵立即找来木板,把老人送到临时架设在龙泉中学的医疗队里。

时间在流逝。

各方救援力量徒步挺进震中龙头山镇,迅速奔赴各个角落,竭尽全力,确保救援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下边还有人吗?”一个个在塌楼中艰难接近生命的身影,一双双托举担架送伤员上车的大手,一张张疲极困极酣睡在乱石中的憔悴容颜……

398人、410人、598人……云南鲁甸地震,迅速攀升的死亡人数,让人揪心。

抢救!抢救!抢救!为了救出更多被困群众,无数的身影激战昼夜,与时间赛跑,与疲劳抗争,与死神搏斗……

6日16时30分,距离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整整72小时。72小时,在地震救援面前却堪比黄金。

生命在等待,救援永不息。

72小时紧急驰援,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9800余人,将校军官670余名,共产党员3000余名奋战在灾区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安全岛”,用双手托起“生命通道”。

拼抢“黄金72小时”,各方救援力量,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难万险,凝聚起震区不屈的力量,打开一条条绿色通道,筑起一道道抢救生命之墙,为的只是多一双眼睛可以重新看到阴霾后的阳光。

千里转运

空中飞行的直升机、运输机,铁道上奔驰的救援专列,公路上疾驰的救护车、运货车,从鲁甸震中到昆明展开了一场不惜代价的生死救援行动: 223余位医疗专家连夜驰援鲁甸, 44台救护车辆火速赶往现场,11支救援小分队展开搜救,专机运送伤员……

8月4日,省级医疗卫生救援队陆续到达地震现场。

4时30分,省级6支医疗救援队83人和四川医疗队28人首先在龙头山镇沿河村完成集结,分9个组向龙头山镇受灾最严重,交通阻断伤员无法运出的9个自然村进发;省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救援队13人到达鲁甸县疾控中心,帮助指导进行灾后风险评估和灾后防病防疫工作,省中医院14人安排在昭通市中医院和鲁甸县医院指导伤员救治;重庆市医疗队在昭通市人民医院帮助指导伤员救治。

时间就是生命。

救援队化整为零,各自为战,立即投入到与地震灾害争夺生命的艰苦战斗中。

缺水、缺人、缺设备,面对大量需要救治、安置的伤员,自身受灾严重的昭通市、鲁甸县各级医疗机构难以应对,一场千里大转运开始“上演”。

“呜呜呜……”随着汽笛长鸣,8月5日21时,云南首趟运送17名鲁甸地震伤员的“救001”次救灾专列停靠在昆明火车站一号站台。

早就在一旁守候的数十名医务人员纷纷迎上前去,检视、护送,抬进救护车……一切都有条不紊。

最好的设备、最好的病房、最强的救治力量均准备就绪,一条条医疗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这是云南首次为地震受伤人员开通的救灾专列。

与时间赛跑,早一分钟到达就可能多救一个生命。

负责此次转运工作的云南省副省长高峰表示,由于此次地震强度大、烈度大,给灾区造成的损失较大,导致伤员较多。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救人放在了第一位。

“为了让重伤员得到更好的救治,云南对在此次地震中受伤的伤病员高度重视,首次以救灾专列的形式运送伤员,突出了以人为本,显示了我们对伤员的关怀。”

与此同时,一场考验默契与速度的空地联运也在昭通与昆明上演。

16时20分,安装有专用医护担架的MU7691航班从昆明起飞前往昭通。

16时56分,飞机安全降落在昭通机场。飞机落地后,东航机组人员协助将3名伤员抬上飞机,并安全固定在已安装好的医护担架上。

17时42分,东航MU7692搭载3名震区伤员从昭通机场起飞,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空中飞行,于18时13分安全抵达昆明,这也是昭通地震后首个运送伤员的航班。

5日18时25分,载有3名伤员的民航客机刚降落至昆明长水机场,等候多时的43医院的医务人员便从“绿色通道”开进救护车,火速将3名伤员送入车内驶往医院。

在机组人员的协助下,医护人员依次抬下3名伤者,转移到早已等候在机场的救护车上,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就是这样,医护人员联动作战,为每位伤员进行会诊,确定病情,并成立治疗小组,制定救治方案,为每位伤员配备医生、护士;后勤保障部门安置好了伤员及陪员的饮食和住宿;一条标语,一束鲜花,一个微笑,一句暖语……

目前,2373伤者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其中22名重伤员已送抵昆明治疗,对伤员的救治仍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

大灾面前方显大爱。

一次攀越高山的生死救援,让人深深感受到华夏儿女的炽热情怀,心手相连、血脉相通的民族骨肉亲情,又一次在云岭高原生动上演。

守望不弃

“坚持住!无论你在哪,我们都要找到你”

12小时、24小时、48小时、55小时、72小时……

“黄金救援72小时”刚过,刚刚离开地震重灾区的李克强总理心系灾区,专门打电话给省委书记秦光荣,详细询问救援进展情况,并进一步对抗震救灾工作提出要求: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确保生命不息救援不止。

“绝不言放弃!”

虽然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已过,但一场与死神“生死竞速”抢救生命的战斗仍在继续。

时间在逝去,可地震灾区所有人都秉持着一个信念:救人,救人,还是救人!

虽然搜索到的被困者越来越少,虽然发现生还者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救援队伍仍不言放弃,穿行于山岭、匍匐于废墟,搜寻着生命的细微迹象。

在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老街的一片废墟里,23岁的某集团军工兵团女兵代雅娟牵着搜救犬,在废墟里仔细搜寻,上空是盘旋的救援直升机。

武警云南总队第二支队的战士们正用内燃凿岩机试图破穿墙体,用锤子猛砸着钢筋,4层楼房中的第2层还有两人被埋,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快接近目标。

休探亲假回到沾益家中的二炮某部三级士官赵利明,坐上曲靖到会泽的大班车,一路追赶人武部的抗震救灾车要求参加救援。

“作为军人,得知会泽发生地震,就只能放下手里的事,到灾区去尽点自己的微薄之力。”赵利明说。妻子也很理解这个作为军人的丈夫,支持他到灾区救灾。

6日上午,救援队进入海拔2000多米的龙头山镇银屏村进行排查搜救,在接近山顶的悬崖处发现一户独立人家。队员们顺着村民颜荣手指的方向看到石头和废墟下压着一名妇女,头部露在外面,嘴角上是血渍,意识模糊。他们小心地清理废墟,搬开巨石,将她救了出来。

7日1时,陆军第38集团军工兵团组建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震后“黄金72小时”救出的第一名幸存者——颜骊。在被送到后方医院,经治疗转危为安。。

7日下午,在武警云南总队的一个搜救现场,队员们用内燃凿岩机试图破穿墙体,用锤子猛砸钢筋,试图接近4层楼房中的第2层的两名被埋群众。他们上午7点多就开始挖掘,但努力了一天还是无法靠近被埋群众。

“坚持住!无论你在哪,我们都要找到你。”

在这场云南14年来最大地震中,抗震救灾的首要任务就是救人,所有的人都想为救援尽自己的一份力。

虽然“黄金救援72小时”已过,奋战在灾区一线的2.9万余人依然都在争分夺秒,继续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盲点,不漏一个自然村,不漏一个人……

一线生机,百倍努力,我们相信生命的奇迹。

坚持!再坚持!我们会创造更多生命奇迹。

决战堰塞湖

大地的剧烈震颤使高高的沙石狂泻而下,吞没了安谧的村庄和百姓,也带来了不期而至的湖泊——牛栏江红岩石堰塞湖。

堰塞体方量约1200万方、2.6亿立方米的库容……伴随着水位的不断上涨,直接威胁下游沿河的鲁甸、巧家、昭阳三县(区)10个乡镇、3万余人、3.3万亩耕地,以及下游牛栏江干流上天花板、黄角树等水电站的安全。

按照国家标准,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属大型堰塞湖,危险级别为极高危险,是最高等级和最高险级的堰塞湖。对遭受严重震灾的下游形成雪上加霜的“悬湖”威胁,也对下游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危湖高悬,处置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决战堰塞湖,成了一刻也不能延缓的重任。

迅速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是摆在抗震抢险指挥部面前的一道亟待攻克的难题。

为有效实施堰塞湖应急排险,国家防总、水利部、省政府及时组建了昭通鲁甸“8.03”地震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排险处置指挥部,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尹建业任总指挥,下设综合协调及信息组、交通保障组、技术组、专家顾问组、群众转移组、现场实施组、监测预警组7个组。

根据现场处置情况,只会决定再成立军地双方现场联合指挥部,武警水电指挥部司令员岳曦和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为总指挥,下设施工组、专家配合组、现场保障组、监测预警组、信息报送组5个组。

堰塞湖排险处置指挥部组织国内富有经验的专家和设计单位,现场实地察勘,在资料缺乏、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计算分析、论证比较,仅用2天多时间,于8月6日中午提出了《云南省鲁甸“8.03”地震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置报告》,并经云南省昭通鲁甸“8·03”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为及时组织开展应急处置提供了必要条件。

为了解决这个大麻烦,汶川地震时曾成功解决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九支队,以及拔掉映秀“老虎嘴”的成都军区陆军第十三集团军某工兵团,星夜兼程进入险情区,开始了与牛栏江堰塞湖的生死决战。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到达这个被称为“比唐家山更复杂”的红石岩堰塞湖还是比想象的艰难,山路崎岖,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高耸的绝壁。

堰塞湖内,横在湖面上巨大的树桩,一侧的山体不断有碎石滚落,险象环生。

堰塞体上,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站久了都要中暑。官兵们就这样在乱石堆里穿行,扛着孔钻、背着炸药和补给物资前行。

白天,顶着高温作业;晚上,就在石堆里睡下,一天休息的时间甚至只有两三个小时,余震、滑坡、山石滚落的风险分分秒秒都在伴随着他们。

目前,指挥部已调集了武警水电部队、十三集团军工兵团、水电十四局等专业抢险队伍,全面开展堰塞湖应急排险工程处置实施。目前,已打通了从上游右岸进入堰塞体的公路与水上交通;有6台挖掘机已运抵堰塞体昼夜不停抓紧施工作业,已达到泄流槽施工高程;泄流槽人工开挖爆破施工已经开始;下游左岸公路于今天凌晨已经打通,下步大批施工机械设备可以运送堰塞体上部。

“通过积极推进应急排险工程综合措施与顺应发挥自然力量相结合,应急处置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云南省水利厅厅长陈坚陈坚表示,通过对红石岩电站调压井实施有限爆破,下泄流量已经从每秒80个流量增加到150个流量,加上堰塞湖区域近期没有强降雨,堰塞湖水位已由刚开始每小时上升60至80厘米减缓到几厘米,堰塞湖水量保持在5000万方左右,堰塞湖目前总体安全可控。堰塞体从今天开始将全面展开施工。

决战堰塞湖的战役,就这样打响了!

伤别逝者

乌蒙含泪,举国同悲。

8月9日晚,震后“头七”悼念之日,低徊的哀乐在震中龙头山镇不远处的山谷间回荡,哀思弥漫在被群山环抱的灾区上空。

突发的地震灾难,已经夺去了600多个鲜活的生命,朝夕之间阴阳两隔,昨日的容颜只能成为至亲永远的追忆。

晚上7时起,鲁甸县城中心文化广场上陆陆续续聚满了手持蜡烛的人们,默默地在地上摆出大大的心形,里面再用红烛摆出“803鲁甸加油”的字样。

广场上的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着自地震中关于救援中温馨、感动的一幕幕。

在救援中为转移受灾群众不幸罹难的战士谢樵来自福建宁德,他的遗体于8日被打捞上岸。英雄的事迹令人动容,此时的广场上响起了“谢樵一路走好”的祝福声。

8月9日晚24时,昆明市民为鲁甸地震点燃“七日”祭爱心蜡烛,在西山区云纺臻万百货广场,30名参加当天赈灾演出的人员和爱心市民们一起,为灾区的同胞们点亮希望的烛光,哀悼逝去的生命。

还在上大学的马小姐说:“看到电视上报道的画面,心里非常难受,几次都忍不住想哭。知道今天晚上有这个活动后,马上叫来了家里人。捐了两百块钱,算是对灾区的一片心意。”

惨烈的地震,震毁了家园,也震出了人性中最光辉、最善良的一面;撕裂的山川,带走了生命,也将人们内心深处的大爱大义、互信互爱激发了出来。

烛光闪动,我们似乎看到了灾区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我们的内心感受到了温暖和感动,每一次灾难都像一面镜子,在目睹山河破碎亲人离别的痛苦时,我们也看到了守望相助的人性光辉和向上力量,而这些也给予了我们战胜灾难的勇气。

7天来,我们看见那些在断壁残檐下站立的人们,不再畏惧,那些伤者,不再惊慌。

在经历了这场生与死的较劲后,他们不再孤弱。

以爱和生命的名义,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鲁甸不哭,加油!

如今,鲁甸地震灾区,搜救仍然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堰塞湖排险在紧张实施,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救灾阶段的任务仍然繁杂而严峻。

路断了,会修通。家园没了,会重建。

今天,在这个送亲人远行的日子里,我们当化悲痛为沉默,从沉默中迸发力量,重筑拾我们的精神家园。

“多难兴邦”,正是这种精神与勇气煌。

这个夏天,我们一起仰起不屈的头颅,坚强面对苦难。

这个夏天,我们祈福,祈福未来。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念新洪 赵岗 实习记者张成

 

(作者:佚名 编辑:云南师范大学)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