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科研 梦萦家国—访云岭楷模、云大教授陈景院士

时间:2015年06月05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情系科研 梦萦家国

——访云岭楷模、云大教授陈景院士

 

 

他是一位被院士、专家、博导等光环围绕的人,他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打上了学科前沿、国际领先等标签,他攻克了大量科学技术难题,获奖无数、著作等身,并荣获云南省2015年“云岭楷模”称号。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贵金属冶金专家、云南大学教授陈景。

面对陈景院士这些辉煌的成就,记者有种高山仰止的惶恐,可一见到陈院士,却被他平易近人的态度所感染。年过八旬的陈景院士头发花白,面容清癯,儒雅风度中透着和蔼可亲,他一边让我们坐,一边说:“我已经有不少荣誉了,这次又获得‘云岭楷模’这个称号,让我感到难为情啊。”虚怀若谷的长者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陈景院士的办公室简洁静谧,窗外树枝掩映。阳光透过窗子照亮了书架上排排整齐的书籍,书香味瞬间弥散开来,仿佛在述说着他探索科学奥秘,勇攀科研高峰的日日月月……

 

崭露头角,初涉行业成果丰

 

 

陈景院士年轻时期照片

 

刚刚踏足科学天地,陈景便将科研视为乐趣而非任务。1954年,陈景考入云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在大学中,他徜徉于浩瀚的知识海洋,尽情地汲取着科学的营养。当时,陈景参与了美国诺贝尔奖得主鲍林和苏联学者之间关于苯环问题的争论,并在毕业前写出了他的首篇科学处女作,发表于《化学通报》1963年第二期上。

1958年大学毕业后,陈景被分配到当时尚属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的昆明工作站(今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工作。1961年,他承担起了铂族金属的分离提纯任务。陈景主要负责钯和铑基体的制备,对铑的提纯是难度较大的工作,特别是要除去其中性质较为相近的微量铱,更是国际上公认的技术难题。陈景说:“搞科研必须创新,不能机械沿袭前人的方式方法。”陈景没有照搬国外分析化学家刚报道的方法,而是结合实际,创新改进。他的新方法较短时间内就解决了钯和铑的提纯问题。1964年,陈景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1963年,陈景碰上的一个大课题是硝酸工业用铂催化网的再生,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与几名同事到上海选点进行工业试验。第二年秋,工业试验的鉴定会终于召开了。他们研究的成果无偿转让给了化工部,由其在太原化肥厂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铂网再生车间。从20世纪70年代初生产至今,车间每年处理铂族金属一吨多,年产值均上亿元。该工艺于1977年获原冶金部科技成果奖。

初涉行业,陈景便硕果累累。这让年轻的他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他要为科研献身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陈景在科学的天地里大显身手。

 

勇于探索,金川镍矿创奇功

位于中国西部戈壁滩上的甘肃金川镍矿,是中国第一大镍矿。1964年,这里建起了年产3000吨镍的冶炼系统,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电解镍的产量提高到一万吨,被誉为中国的“镍都”,也是我国最大的铂族金属生产基地,邓小平同志曾称该矿为“难得的金娃娃”。但由于矿石中铂、钯的平均品位较低,从镍电解阳极泥中提取铂、钯的回收率仅为49%,铑、铱、锇、钌的回收率更是低至1%—3%,基本上损失殆尽。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经过多年试验,提出了一种从二次铜镍合金中提取贵金属的新工艺流程。

 

 

方毅副总理视察贵金属新车间及观看铂钯产品照片

 

1979年,方毅副总理视察金川有色金属公司,选定该工艺为重点攻关项目,在计划经济体制中首次实行科技合同制,贷款400万元建设贵金属中试车间。这笔贷款要求在3年内用科技成果的效益偿还,用以滚动投资给另外的科研项目。新工艺中精炼工段采用的贵贱金属分离和贵金属相互分离是陈景研究提出的硫化钠法。这种方法仅在实验室做过放大试验,应用到工业生产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毫无把握,时任冶金室副主任的陈景压力重重。

在试生产过程中,物料顺利通过了提取富集车间的四道工序进入了精炼车间,并在蒸馏了锇、钌后进入陈景负责的贵贱分离和金、铂、钯、铑、铱分离提纯工段。在人们急切盼着能走通全流程的紧张气氛中,艰难的技术问题突然出现了。硫化钠沉淀前的溶液中出现了硅胶,沉淀出的硫化物无法过滤,生产试验难以继续下去。“我这辈子搞科研,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过,一次性成功很少,失败总是很多。”当再次回首科研路时,陈景院士用轻松的语气描述着自己当年研究探索的艰辛。“但我坚信,成功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会坚持下去,不会轻言放弃。”为了尽快解决问题,陈景毅然放弃了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留在了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然而此时的陈景没时间多想,他白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夜晚还要冒着严寒,踏着积雪独自进车间做实验。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辛探索,陈景终于找到了适合处理硅胶的凝聚剂,整个工艺流程终于打通了。

 

 

在新工艺车间试运作前主要技术人员的留影

 

任务完成了,但陈景仍旧没有停下脚步。1980年至1982年,他多次带领技术小组到金川解决技术问题,帮助工人共同生产。采访中,陈景说:“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在科研中要求完美的陈景后期又多次对工艺流程进行创新改进,发明并成功应用了适合当时国情和适应金川物料的“活性铜粉两级置换法”。新工艺工程的建设速度之快,试验达到设计指标及回收投资时间之短,经济效益之显著,在有色金属冶金工业中很少见。

1984年,“从二次铜镍合金提取贵金属新工艺”获得中国原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奖一等奖,陈景排名第一。同年,他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85年,该项目加上金川的采选冶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金川资源综合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盛名之下的陈景,依然一如既往踏实、平和地做着自己的科研工作,或许正是对科研干净单纯的热爱,让他在科学探索生涯中心无旁骛、朝气永存。

 

心系故乡,破解低品矿难题

陈景出生于云南风光秀丽的文献名邦­——大理。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陈景必须到处奔波,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一个脚印都见证了他的辛劳与汗水。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离家多远,陈景心中最牵挂、最怀念的还是自己的家乡。“故乡的山水养育了我,故乡的人精心培育了我,我一直盼望着能为家乡父老做点事情。”陈景对记者说。

1971年,大理金宝山被发现是我国第二大铂族金属资源,是当时潜在价值达280亿元的一个复杂多金属矿床,被地质界誉为“北有金川,南有金宝山”。但金宝山矿各种有价金属的品位均很低,导致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极大。20世纪80年代后,曾有10余家国际投资开发公司进行过考察,但都提不出经济上有效益的开发方案。1997年,原国家计委将《云南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资源综合利用》列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由云南省计委主管,组织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地质矿产厅等院所和高校联合攻关。2000年底,研究组提出了火法熔炼捕集贵金属的工艺。虽然此工艺能获得贵金属富集物,但污染大、能耗高、流程长、铂钯回收指标低。冶金界专家认为,该工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方案立马被否决了。

 

 

陈景院士在金宝山全湿法新工艺验收现场

 

陈景经过反复查阅资料研究,并作了大量实验后,突破了国内外认为“只能用火法冶炼”的传统观念,创新性地提出了浮选精矿直接氧压酸浸的全湿法工艺方案。2003年,云南省科技厅将该工艺列为科技攻关项目,并支持扩大试验。与传统旧工艺相比,陈景院士创新提出的工艺方案工序少、流程短,有价金属回收指标高、压力釜中反应的操作条件好、环境影响小,对浮选精矿中氧化镁、氧化钙、硫、铁等含量无特殊要求,并且适应性也很强。

2006年,全湿法工艺获中国专利授权;2007年,获世界铂族金属储量和产量最多的南非国际专利授权。2009年,云南黄金矿业集团公司购买了发明专利使用权。

 

攻坚克难,拯救高原湖泊

阳宗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第三大深水湖泊,她物产丰富、风光美妙,与滇池齐称“高原明珠”。2002年以来,阳宗海水质一直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砷浓度小于0.006mg/L,具有生活饮用水水源的功能。2008年6月,负责监测水质的工作人员却突然发现湖水砷浓度不断升高并恶化。经调查确定,造成阳宗海砷污染的罪魁祸首是位于阳宗海西南部岸边的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公司化工厂。该工厂违规排放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导致废水、废料中的砷向地下渗透,雨季又通过入湖泉眼、地表水冲刷等途径排入阳宗海,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这场“砷劫难”重伤了阳宗海,也重伤了云南人民的心。为了让高原明珠重放异彩,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阳宗海污染治理措施,并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阳宗海水体砷浓度均值降低到0.05mg/L以下。

 

 

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现场图

 

对于从事了半个多世纪冶金工业研究的陈院士来说,治理砷污染属于跨学科探索,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而此时的陈院士年逾古稀,功成名就。六亿立方米水体的除砷治理无疑是一块硬骨头,难度大,风险也极大。但陈景却认为阳宗海治理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关系云南乡亲父老的民生福利问题。他对记者说:“我是云南培养的科学家,做这些是我的份内事。”陈景临危受命,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个简便快捷、生态安全、成本低廉的最佳除砷方法,于是带领科研团队开展实验。

经过反复研究试验,陈景院士发现直接喷洒三氯化铁能高效降砷,并且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于是陈景决定逐步开展放大实验、湖体有限水域的工程化试验以及湖体扩大工程化试验。“作为搞科学的人,严谨求实是第一位的。”陈院士这样要求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阳宗海距昆明36公里,当时已是75岁高龄的陈景仍经常亲自到阳宗海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数据。他坚韧不拔、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景院士亲自到喷洒船上指导工作

 

由于在具备农灌和饮用水功能的大型湖泊水体中进行低浓度砷污染治理难度太大,且之前国际国内尚无先例,于是其他投标单位都因种种原因中途放弃。而陈景院士带领团队成员不畏艰险、反复筛选论证、改进创新,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与团队成员一步步艰难摸索前行。他们克服了资金、场地、环境、设备等重重困难,最终开始进行全湖治理。经过一年零十个月的治理,仅使用了省科技厅项目经费3千万元,阳宗海湖体平均砷浓度显著下降,全湖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Ⅲ类。阳宗海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终于恢复了正常。

由于达到了省科技厅的合同技术指标,并且经费用尽,经批准,项目组在2011年10月,全湖砷浓度为0.044mg/L时,停止了喷洒作业,撤出治理基地。尽管任务完成,但陈景并不满意。他对记者说:“阳宗海砷污染治理只能算是画了个分号,但我由衷希望它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陈景当初接受这个艰巨任务时就不为名利,他只为将阳宗海恢复原状,造福民众。未能把阳宗海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Ⅱ类标准,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的心病。

 

求实创新,科学精神放光芒

回首半个多世纪的科研之路,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收获的却是心灵的充盈和快乐。陈景用他的勤奋和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以坚韧的毅力和果敢的勇气在科学技术方面为国家及地方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曾主持完成重大科研任务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省部级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获云南省2009年度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发表了200余篇论文,几乎每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50余篇被CA、EI和SCI等国际文摘期刊收录,出版专著3本。

当记者问及他的成功有什么诀窍和经验时,陈景院士说:“务实和创新是成功之源。”多年的科研工作,让陈景形成了一种作风、一个习惯,那就是迈开双脚走入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真功夫。他还时常教导学生在科研中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比如治理阳宗海砷污染,陈景之前多次在实验室进行降砷试验都非常成功,但他并不急于立马进行全湖治理。因为他知道,实验室试验与阳宗海实际治理差异很大,必须根据阳宗海生态环境、水体等实际情况制定治理方案。最后治理成功,正是他结合实情多次修改完善方案方法的结果。务实除了指要联系实际外,也指要做实事。“当前,很多人搞科研是为了名利,这样只会让他们离科学越来越远。”陈景院士如是说。陈景在执行科研任务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只在乎如何完美地完成任务,造福民众。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创新也是成功的一大要素。“不能完全走别人的路”,“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科研工作中,陈景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该论述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重要遵循。陈景院士求真务实、坚守信仰、干净做事,他在做科研工作时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始终淡泊名利,一尘不染;始终艰苦创业,保持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高度自觉地践行着“三严三实”。陈景院士还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忠诚、干净、担当”的深刻涵意:作为一名老党员,作为一名党员科学家,他忠诚于科学、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并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他始终干干净净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科学界树立了廉洁标杆,为学生树立了廉洁典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杰出建设者,无论青壮年时期还是古稀耄耋之年,面对困难,他始终挺身而出,主动当担,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和勇毅,化解一个个问题,克服一个个困难,以实际行动彰显“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

 

 

陈景院士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现在,陈景院士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对科研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年龄而有所减弱,壮心不已的他,仍然坚持在科学领域研究探索。为了照顾生病卧床的发妻,他不能每天到实验室,但他依然定期到实验室安排实验工作,与青年学子讨论科学问题。繁忙的工作之余,陈景院士喜欢打打太极拳,“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思考问题,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此时想想会忽然柳暗花明。”陈景说。

在与陈景院士的交谈中,记者被他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精到的见解所折服,他认真、谦逊、平和,让人心底萌发出深深的敬意。在陈景院士轻缓的话语中,几十年的努力与生命会聚,几十年的坎坷与时光交融,这一切在此刻凝滞、积淀。生命如水,清澈柔和,宁静安详。一种静水流深的大师风范在这里彰显出来……

 

撰稿:邓文婷  供图: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李哲)

 

 

(作者:佚名 编辑:云南大学)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