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离家出走把账算到高考头上是以偏概全

时间:2015年01月21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摘要]十多天过去了,不知道葛志帆回家没有。先来次隔空喊话,如果有幸此文能被葛志帆看到的话,请你马上回家吧,家人心急如焚。什么事都可以商量,包括高考。

十多天过去了,不知道葛志帆回家没有。先来次隔空喊话,如果有幸此文能被葛志帆看到的话,请你马上回家吧,家人心急如焚。什么事都可以商量,包括高考(课程)

葛志帆是大同县一名高三学生。1月6日晚,放学后离家出走。其母亲李女士对孩子离家出走原因的判断是:“前段时间,我曾因孩子的学习情况批评过他,之后孩子有些厌食……面临高考,孩子可能压力太大,做父母的应该耐心疏导不该责备孩子啊!”

对于这一事件,媒体报道时的倾向十分明显:“因高考压力离家出走”。高考,再被“反面提及”。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除了刚开始那几年没有“骂声”外,高考制度一直被人诟病,口诛笔伐不绝于耳。人们一边批评着,一边挤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试图通过高考来改变孩子和家庭的命运,给予高考无限的希望。而当这样的期待被无限放大,很多极端事件不断出现,成绩不理想跳楼的,无法支付学费跳楼的,高考压力大抑郁的……甚至,有的地方考生挂吊瓶备战高考的。

其实,高考改革从未停止,从高考课程内容到高考时间调整,再到高考录取程序、比例等等,都在不断规范和趋于合理。规则的改变,一则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二则是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增加和调整。但不可否认,高考作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目下,仍然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应该承认,高考改革的路还很长,做到公平公正,尚需时日。但就这个新闻事件而言,把板子打在高考头上,显然是以偏概全,有欠公允。

人们总是有着这样的思维定式:坏蛋永远不会做一件好事。这个比喻用在高考上未必贴切,但这种定式却“现实存在”。上面的新闻事件,用三段论来分析,就是:大前提:高考制度是不完善的,竞争激烈;小前提:葛志帆是一名高考生,他离家出走;因此而推出的结论:葛志帆是因高考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的。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说,三段论只是一种推论方法,结果并不一定就是真相。

不由联想到,刚刚发生的一则新闻——郑州一男子爬上高压塔欲轻生,原因是他是一名厨师,受不了同事说他炒菜太咸。若像葛志帆一事推断的话,那他的这些同事可谓是“罪莫大焉”。厨师自己的心理素质、自省能力,包括人际交往的能力都可能是事情的关键原因。因为,其身份与事件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窥一斑而知全豹,但事实上,人们却经常难逃思维定式,想当然地去评判,其结果难免陷入“盲人摸象”的状态。

葛志帆离家出走,别跟高考扯上关系。

本报评论员 黄泽雨

(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高考
(作者:佚名 编辑:成人高考)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